海納百川,吞吐萬千氣象。港口處于外貿進出口最前沿,是航運的重要集結點和樞紐,在全球經濟貿易一體化的今天,它已成為全球貿易運輸的重要支撐。以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集裝箱吞吐量為代表的“集裝箱指數”因此成為反映當地貿易發展狀況乃至地區經濟活力的重要指標,被稱為外貿出口的“晴雨表”。歲末年初,多地港口碼頭,巨輪往來,裝卸繁忙,這背后也展現出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與蓬勃生機。
港口經濟引擎持續強勁
2024年,我國港口吞吐量大幅上漲。上海港年集裝箱吞吐量達到5150萬標準箱,再創全球最高紀錄,有望連續15年蟬聯全球第一;寧波港完成年集裝箱吞吐量4764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0.3%;山東港口貨物年吞吐量突破18億噸……一連串數據的背后,涌動著中國港口的澎湃動力。
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2024年前11個月,全國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60.4億噸,預計全年完成175億噸,同比增長3.4%左右。交通運輸部副部長李揚表示,港口發展主要是與內外貿有關,特別是外貿,港口吞吐量大幅上漲,表明了我國對外貿易的活躍。
進入新的一年,港口經濟引擎依舊強勁。從“集裝箱指數”的代表之一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看,2025年最新的運價指數(1月10日)達到1560.87,與去年1月的平均值1191.91相比有較大提升,也高于去年12月的平均值1489.40。
智慧港口建設跑出“加速度”
近年來,我國相繼制定發布了自動化集裝箱碼頭、自動化煤炭礦石碼頭設計規范等一系列行業技術標準,帶動和支撐了智慧港口建設發展,智慧港口建設不斷跑出“加速度”。
從人工作業到遠程監控,煙臺港礦石碼頭實現了全流程無人作業,相較傳統作業模式,綜合接卸效率和散貨裝船綜合效率均提升超20%;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動化碼頭,應用世界首創的雙箱自動化軌道吊,助力堆場作業效率翻番。我國港口碼頭正從較為傳統的作業模式加速邁向自動化、智能化,不斷煥發出全新風采。
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我國港口綠色智慧轉型進一步加快。11個國際樞紐海港港內集卡清潔能源使用率占比超過60%,沿海主要港口煤炭、礦石等大宗散貨綠色疏運比例超過85%,這對港口以及周邊城市的空氣質量提升起到了顯著作用。我國已經建成全自動化碼頭52座,應用規模、作業效率、技術水平都居于世界前列。
在業內人士看來,2025年,中國港口有望在智能化、綠色化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技術在港口的應用將進一步提升。
交通運輸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加快完善頂層設計和標準體系,研究建立智慧港口評價體系,大力推進傳統碼頭智能化改造,持續提升港口服務智慧化水平,更好增強港口基礎設施水平和發展韌性。”
港口發展賦能開放型經濟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大潮中,中國港口正在實現新的跨越。
一方面,多地積極推動港口群協同發展。廣州海關在港口一體化發展的推動下,推進“一港通”大灣區物流一體化改革項目,有效促進了港口間的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山東實施港口一體化改革,從“一群港”到“港口群”,著力打造世界級海洋港口群。預計到2035年,山東港口年吞吐量將達到20億噸,集裝箱量將突破5000萬標箱,傳統主業和新興主業利潤占比將從現在的7:3轉為3:7。
另一方面,港口不僅是物流、經貿的樞紐,也能以大通道推動外貿升級,賦能開放型經濟。比如,位于浙江義烏的寧波舟山港“第六港區”,創新實現海鐵聯運班列出口集裝箱“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助力義烏小商品“智”達全球,展示了港口賦能開放型經濟的巨大潛力。中歐班列和“絲路海運”的聯通,也進一步拓展了中國與全球市場的聯系,推動了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
向海而行,向海而興。未來,隨著各項改革措施的深入推進和港口功能的不斷完善,港口將在推動我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中發揮更大作用。
來源:中國水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