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物流金融
加大供應鏈金融創新銀行著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6-03-03
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已經成為我國經濟轉型的突破口和著力點。
供給側改革,金融端是關鍵,其中,商業銀行當仁不讓。供給側改革對商業銀行而言,是改變過往基于需求側的粗放式經營方式,提升銀行業全要素生產率,通過全面創新,增加有效金融產能供給,提高商業銀行服務質量和效率,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最終完成銀行的變革發展轉型。而目前銀行業大力發展的新型供應鏈金融服務無疑是最能體現商業銀行供給側改革的創新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八部委發布了《關于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專門對如何發展供應鏈金融的重要部分——應收賬款融資作出表述。
一邊是國家強調供給側改革,一邊是利好政策出臺支持供應鏈金融,對商業銀行來說,未來如何找尋適合自己的發展成長途徑,更好實現產融結合,亟須加快探索。
全面互聯網化
實踐表明,作為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跨界融合,供應鏈金融在顛覆傳統金融的同時,打開了另一扇窗,兼具了金融的爆發力和產業的持久性。
事實上,自深圳發展銀行(現平安銀行)2006年在銀行業率先推出“供應鏈金融”品牌后,國內各家銀行紛紛加緊探索并不斷演繹發展,相繼推出了在線供應鏈金融系統。而從供給側改革的角度看,即使是發展初期的供應鏈金融產品,也已經具備了從供給側出發,根據企業需求,優化資源配置的改革特征,已經讓一部分“鏈”上的中小企業切實獲得了支持。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電子化、線上化、網絡化已成為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發展趨勢,既能滿足供應鏈金融“短、頻、快”的服務需求,也能幫助銀行更好地實現信息及風險的實時監控。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國內主要的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都已經完成了旗下供應鏈金融的互聯網化改造。例如,工商銀行針對廣大網商開發了系列網絡平臺融資產品——易融通。此外,農業銀行的e商管家,中國銀行的融信達、融易達、銷易達、融貨達、融通達等系列供應鏈融資產品,建設銀行的網絡銀行“e貸款”系列產品以及交通銀行的蘊通供應鏈、招行的U-BANK電子供應鏈金融平臺和光大銀行的陽光貿易融資等,這些創新服務和產品都已經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了升級。
在線供應鏈領域蘊含的巨大商機,已經讓更多的機構開始參與進來。有機構預計,我國該領域市場規模到2020年可達15萬億元。
差異化發展顯現
如果說2015年是供應鏈金融全面滲透的一年,那么,2016年供應鏈金融將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
可以看到,在銀行主導的供應鏈金融模式之外,物流企業主導型和核心企業主導型模式都已不斷涌現。同時,大型電商平臺也開始不斷涉足這一領域。對商業銀行來說,盡管目前仍然掌握著大量核心客戶資源,但競爭壓力已經凸顯。
鑒于此,越來越多的銀行已經開始根據自身特點,制定差異化發展路徑。
平安銀行行長邵平日前撰文稱,產業融合與技術升級的變革,要求銀行向提供適應產業跨界競爭的顧問式、融智式、互聯網式的解決方案轉變。在平安銀行“跳出銀行辦銀行”的思路下,該行的供應鏈金融“進化”成為供應鏈生意平臺和金融電商平臺——“橙e網”。
“橙e網”可以被看作是“互聯網+產業+金融”的協同創新。一方面,傳統供應鏈金融“1+N”模式以核心企業為中心,依托上下游鏈條關系拓展服務到上游供應商和下游經銷商,實現金融服務全鏈條覆蓋;同時,將“1+N”模式升級到以任一企業為核心的“N+N”模式,依托企業間或第三方交易數據,強調客戶體驗,擴大服務范圍;另一方面,這樣的服務模式,正逐步將以“鏈上”的融資(需求側)為核心,轉變為以企業與企業的交易(供給側)為核心,提供綜合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跨境貿易中的供應鏈金融應用也已成為銀行供應鏈金融差異化的另一明顯體現。最有代表性的,莫過于中國銀行借助完備的海外網點布局優勢推出的“中國銀行全球供應鏈融資”,在核心企業對上下游企業進行有效管理或提供信用支持的前提下,憑借雙方真實基礎交易,為雙方提供全面綜合金融產品和服務。
物聯網成未來趨勢
隨著“供應鏈+互聯網+產業鏈”的發展趨勢日益明晰,下一步供應鏈金融創新的方向何在?
有業內專家認為,一方面是對互聯網技術融合的能力,而更深遠的改變則發生在更加基礎的層面——物聯網。商業銀行依托物聯網技術,能夠變革銀行的信用體系,防范經營風險,提升管理效能及改善客戶體驗,使得銀行信用體系更加客觀化,逐步實現從主觀信用走向客觀信用的轉變。
例如,物聯網可以幫助銀行實時掌控貸款企業的采購渠道、原料庫存、生產過程、成品積壓、銷售情況,甚至用戶使用情況,可以幫助銀行開展貸前調查、貸中管理、貸后預警,全面了解企業,精準定制服務,提高風控水平。
顯然,銀行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是提升效率,但這種效率的提升應該是以保證銀行風控水平為前提的。對此,邵平表示:“通過物聯網可以為銀行建立起客觀信用體系,生成的是客觀的信息數據,將幫助銀行打造全新的商業模式。”
不過,我國物聯網的普及程度尚低。物聯網的實際應用,需要全行業乃至全社會一起推動,而目前銀行業參與物聯網建設的機構依然僅有寥寥數家。有業內專家稱,未來,商業銀行需要全面考慮自身的資源稟賦和內外環境來制定供給側改革策略,既要從根本上轉變觀念,也要激發市場端的供給活力和服務水平,更要通過中后臺的管理變革和機制優化,為銀行供給側改革的真正落地鋪平道路。
來源:金融時報